储能巨头破产、同行收购蚕食,正是储能行业“生存战”的写照。
8月6日,美国第三大储能集成商Powin宣告破产后,另一家美国储能企业FlexGen正式收购Powin。
与此同时,一家美国电池企业Lyten也完成了对欧洲头部电池企业Northvolt的全面收购。
通过收购Powin,FlexGen或将跃居成为北美第二大集成商;Lyten全面收购Northvolt,旨在实现欧美“本地原料+本地制造”供应链的愿景。
这两起破产收购,不仅重塑了企业自身的业务边界,也对北美乃至全球储能市场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FlexGen与Lyten的两宗收购,表面是规模的扩张与地盘的争夺,背后则是北美储能制造商在政策、成本与技术三重压力下的艰难求生。
FlexGen收购Powin:轻资产运营商的闪电扩张
2025年8月6日,美国新泽西州破产法院正式批准FlexGen收购Powin的“实质性业务资产”,包括Powin的全部软硬件与IT知识产权以及大量备品备件等。
收购完成后,FlexGen的在管装机将新增大约14.5GWh,总规模超25GWh、覆盖10个国家、约200个项目。
Powin今年6月申请破产,行业担心其大量已投运/在建项目的运维、保修与软件更新会“断供”。对于Powin的用户而言,后续运营维护服务不断档,避免了成为“孤儿电站”。
与许多储能系统集成商不同的是,FlexGen一直以来走的是轻资产的路线,不生产硬件,准确来说,FlexGen是提供EMS软件产品和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储能运营商。
目前,国内大多数系统集成商都在向能源运营服务商转型,运营的资产规模越大、可调度的资源越多,意味着在电力市场交易中的优势越大,收购不失为一种扩张的好方式。
收购Powin,给FlexGen带来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够以极具性价比的价格迅速扩大运营的资产规模。
法院文件显示,FlexGen以约3600万美元的报价成为唯一中标方。这基本相当于用“折扣价”拿下一位头部同业的大量IP、备件与装机客户,向Powin存量电站提供高毛利的运营服务,以低资本开销放大经常性收入。
其次,FlexGen在软件与运维方面的优势,Powin在系统集成和BMS技术方面的优势能够为其带来业务上的补充。FlexGen可以从单纯的软件集成与运维,拓展到硬件集成和BMS领域,提升对电池侧的管理能力,提升整体竞争力。
此外,FlexGen一直聚焦高端和高价储能系统,此次收购也是在进军价格更敏感的中间市场,旨在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
那么,收购Powin后,FlexGen能否冲击头部系统集成商地位?
从产品研发能力来说,Powin可以说是一家“纯集成商”,硬件能力较差,一直依赖中国供应的储能电池和系统产品。由于美国持续提高进口中国商品的关税,导致其成本飙升,缺乏产品力也意味着逐渐失去竞争力。
换言之,FlexGen收购Powin并不会给其带来硬件能力上的飞跃,FlexGen依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对外采购储能电芯和系统硬件,很难正面撼动特斯拉在北美大型电网级储能项目上的统治力。
根据Wood Mackenzie(伍德麦肯兹)发布《2025年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商排名报告》,特斯拉位居北美电池储能系统集成商榜首,占据39%的市场份额,而且以15%的市场份额连续两年登顶全球电池储能系统集成商首位。
而北美市场第二大电池储能系统集成商为阳光电源,其2024年市场份额从17%下降至10%,在美中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以及美国贸易政策保护主义加剧的形势下,中资集成商在美国市场的前景并不乐观。
Powin则位居北美市场第三大电池储能系统集成商。FlexGen并购Powin带来了装机资产的显著增量,足以在服务与软件驱动的细分赛道“强势突围”。
由于多起储能电站火灾事故,另一家曾位居北美第二的储能集成商Fluence市场份额急剧下滑。在此背景下,2025年,FlexGen+Powin或将跃居成为北美第二大集成商。
FlexGen自身坚持“不背产线、不做整机”,更多依赖软件与多OEM生态,因而关税和采购成本的波动影响较小。但若要正面冲击特斯拉电网级大单上的领先地位,本土化制造与规模化成本仍是必须补齐的两块短板。
Lyten接手Northvolt:本土制造野心的艰难落地
昔日欧洲最大的电池储能系统制造商Northvolt于今年3月在瑞典申请破产,8月7日,Lyten宣布将收购Northvolt在瑞典与德国的全部剩余资产,包括瑞典的16GWh现有锂电池产能、在建的德国15GWh锂电池产能、相关知识产权、研发中心等。
更早之前,Lyten已分步接手Northvolt的其他资产,包括Northvolt位于波兰的6GWh储能系统制造工厂和储能系统产品知识产权、美国加州的电池制造工厂。
作为一家2015年成立的美国锂硫电池企业,Lyten的锂硫电池产品并非主要应用于传统储能市场,而是无人机和国防等小众领域。
不可否认的是,通过收购Northvolt位于的储能系统业务,Lyten跻身成为欧美少数拥有规模化电网级制造能力的企业,收购Northvolt相当于低价快速获取了欧美本土电池产线。
Lyten也多次强调要在欧美实现“本地原料+本地制造”的供应链。那么,Lyten能否实现欧美储能的本地化愿景?
据Lyten透露,今年三季度收购完成后将立即重启产线,不过,预计产能爬坡恢复到满产需要约1.5年时间。
电池产线制造良率低的问题是首要挑战。此前Northvolt恰恰是在产能扩张阶段陷入了困境,如何提高复产良率、修复市场口碑,对没有大规模电池制造经验的Lyten而言同样并非易事。
第二大挑战是储能系统产品迭代未能跟上市场。据了解,目前该工厂主要生产250kWh模块化储能系统,可以组装成20尺集装箱1.25MWh储能系统,规划中的下一代产品单机容量将提升至3-4MWh,在当前大型电网级储能主流的5MWh系统面前缺乏竞争力。
第三大挑战则是Lyten聚焦的锂硫电池技术路线仍需经过大规模储能场景的验证。不同于国内集成商的磷酸铁锂电池和日韩厂商的三元锂电池路线,Lyten选择的锂硫电池在循环寿命、快充、体积能量密度等方面是否能经受市场规模化验证,仍未可知。
抢装潮后,北美储能或迎“至暗时刻”
相同的是,FlexGen与Lyten都对数据中心储能市场有巨大期待。
此前6月,FlexGen与美国电气工程公司Rosendin宣布开展技术整合,为数据中心提供储能解决方案以替代传统UPS。
Lyten在7月宣布获得超2亿美元融资的同时表示,Lyten的锂硫电池具备独特优势,既能满足人工智能领域对电池性能的高要求,又能实现供应链独立。
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23年至2035年间美国电力消费将增长25%,到2050年增长约60%。其中最大变量来自于数据中心。NextEra Energy CEO约翰·凯彻姆预测,到2030年,燃气电站可能连20%的AI数据中心用电需求都无法满足。
显而易见的是,美国本土储能制造能力仍然处于起步阶段,Lyten、Northvolt的电池产能即使顺利爬坡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尽管韩国电池制造商不断扩大产能布局,预计到2030年美国本土储能电池仍将存在较大供应缺口。
根据《大而美法案》(OBBBA),2026年开工的储能项目都将面临设备价格大涨的风险,向中资企业进口储能产品的比重过大可能将面临无法获得投资税收抵免(ITC)补贴的风险,但美国储能集成商几乎不可能让整个供应链彻底与中资企业脱钩。
美国对华对等关税180天暂停期,叠加OBBBA对2025年度开工的储能项目原料追溯豁免的条款,在短期内对美国储能需求形成了双重刺激。
2025年,美国储能市场出现明显的抢装潮,上半年电池储能装机量同比增长强劲,6月起,美国储能开发商启动了第二波采购热潮。
然而,2025年的抢装潮、抢购潮很大程度上也透支了未来1-2年的储能装机需求,2026年美国储能装机量将急剧下滑,北美储能市场或将迎来“至暗时刻”。
而且,储能电池的关税成本终将传导至下游,加上美国光伏、风电项目ITC的提前终止,业内专家分析,未来美国新能源项目成本将高出50%以上。
为了应对海外关税壁垒,海外制造和技术授权似乎是中国储能企业的必然选择。
通过技术授权的方式与本土企业合作,则能够避免前期高额度建厂投入。长期来看,在美国当地扩产或是应对关税冲击的最有效手段,但在美国建厂的难度大、时间和资金成本高,头部企业基本都采用分散化海外建厂的方式。
尽管FlexGen与Lyten均试图通过兼并快速补齐短板、抢占本土化先机,但能否应对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仍取决于其后续的运营整合能力、技术验证进展与资金耐力。
北美储能市场正在走下坡路,而在大洋另一端,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布局也正在多元市场的开拓中悄然加速。